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佚名

  晏阳初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一说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幼习四书五经,稍长入教会学堂,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旋即束装赴欧洲战场,成为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法、英军队中的华工服务的志愿者。他的职责是代写书信,却生出教苦力识字的心愿,由此发现平民的潜力而矢志毕生献身于开发民智以达成民有、民治、民享救世目标的事业。1920年秋归国,经过一番筹备,于1922年在全国发起“除文盲,作(培育)新民”的识字运动;以长沙、烟台、嘉兴三地为试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热潮。1923年秋,得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等文化名人特别是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大力支持,在古都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总会”),晏阳初任总干事。

  晏阳初与同道认定在中国“农民是平民教育主要对象”,设立乡村教育部。作了两年多严谨的采用科学方法的实地调查,经过试验与比较,晏阳初主持的平教总会于1926年选择河北定县作实验研究中心。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这就是推行“四大教育”。他根据在农村从事教育的经验,深感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因此,要通过扫盲,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之后,以“文艺”(包括识字,通过演说、演新剧等方式开掘“脑矿”)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1940年代晏阳初对四大连环教育理念,有更动情的表述:“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

  晏阳初从事“除文盲,作新民”的目标,显然受了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梁是思想家,晏是实干家———以创造性的实践来回答怎么办。到日寇进逼华北,平教总会被迫于1936年南迁湖南止,十年间,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定县兴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堪称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壮举的大实验。不说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销合作社和实验银行,不说创办《农民报》、组织同学会与“公民服务团”等等,单讲卫生保健方面,平教总会为中国农村建立公共卫生体系进行的尝试,就极富教益。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的圣人陈鹤琴
·下一篇文章:无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fumuke.cn/news/jymj/149270350IC3421KB8F0B51AKDK1I.htm